Vue源码学习之响应式是如何实现的

2022-04-15 0 1,116
目录
  • 前言
  • 一、一个响应式系统的关键要素
    • 1、如何监听数据变化
    • 2、如何进行依赖收集——实现 Dep 类
    • 3、数据变化时如何更新——实现 Watcher 类
  • 二、虚拟 DOM 和 diff
    • 1、虚拟 DOM 是什么?
    • 2、diff 算法——新旧节点对比
  • 三、nextTick
    • 四、总结

      前言

      作为前端开发,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将数据渲染到页面处理用户交互。在 Vue 中,数据变化时页面会重新渲染,比如我们在页面上显示一个数字,旁边有一个点击按钮,每次点击一下按钮,页面上所显示的数字会加一,这要怎么去实现呢?
      按照原生 JS 的逻辑想一想,我们应该做三件事:监听点击事件,在事件处理函数中修改数据,然后手动去修改 DOM 重新渲染,这和我们使用 Vue 的最大区别在于多了一步【手动去修改DOM重新渲染】,这一步看起来简单,但我们得考虑几个问题:

      • 需要修改哪个 DOM ?
      • 数据每变化一次就需要去修改一次 DOM 吗?
      • 怎么去保证修改 DOM 的性能?

      所以要实现一个响应式系统并不简单,来结合 Vue 源码学习一下 Vue 中优秀的思想叭~

      一、一个响应式系统的关键要素

      1、如何监听数据变化

      显然通过监听所有用户交互事件来获取数据变化是非常繁琐的,且有些数据的变动也不一定是用户触发的,那Vue是怎么监听数据变化的呢?—— Object.defineProperty

      Object.defineProperty 方法为什么能监听数据变化?该方法可以直接在一个对象上定义一个新属性,或者修改一个对象的现有属性, 并返回这个对象,先来看一下它的语法:

      Object.defineProperty(obj, prop, descriptor)
      // obj是传入的对象,prop是要定义或修改的属性,descriptor是属性描述符
      

      这里比较核心的是 descriptor,它有很多可选键值。这里我们最关心的是 get 和 set,其中 get 是一个给属性提供的 getter 方法,当我们访问了该属性的时候会触发 getter 方法;set 是一个给属性提供的 setter 方法,当我们对该属性做修改的时候会触发 setter 方法。

      简言之,一旦一个数据对象拥有了 getter 和 setter,我们就可以轻松监听它的变化了,并可将其称之为响应式对象。具体怎么做呢?

      function observe(data) {
        if (isObject(data)) {
          Object.keys(data).forEach(key => {
            defineReactive(data, key)
          })
        }
      }
      
      function defineReactive(obj, prop) {
        let val = obj[prop]
        let dep = new Dep() // 用来收集依赖
        Object.defineProperty(obj, prop, {
          get() {
            // 访问对象属性了,说明依赖当前对象属性,把依赖收集起来
            dep.depend()
            return val
          }
          set(newVal) {
            if (newVal === val) return
            // 数据被修改了,该通知相关人员更新相应的视图了
            val = newVal
            dep.notify()     
          }
        }) 
        // 深层监听
        if (isObject(val)) {
          observe(val)
        }
        return obj
      }
      

      这里我们需要一个 Dep 类(dependency)来做依赖收集

      PS:Object.defineProperty 只能监听已存在的属性,对于新增的属性就无能为力了,同时无法监听数组的变化(Vue2中通过重写数组原型上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),所以在 Vue3 中将其换成了功能更强大的Proxy。

      2、如何进行依赖收集——实现 Dep 类

      基于构造函数实现:

      function Dep() {
        // 用deps数组来存储各项依赖
        this.deps = []
      }
      // Dep.target用来记录正在运行的watcher实例,这是一个全局唯一的 Watcher 
      // 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设计,因为JS是单线程的,在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全局的 Watcher 被计算
      Dep.target = null
      
      // 在原型上定义depend方法,每个实例都能访问
      Dep.prototype.depend = function() {
        if (Dep.target) {
          this.deps.push(Dep.target)
        }
      }
      // 在原型上定义notify方法,用于通知watcher更新
      Dep.prototype.notify = function() {
        this.deps.forEach(watcher => {
          watcher.update()
        })
      }
      // Vue中会有嵌套的逻辑,比如组件嵌套,所以利用栈来记录嵌套的watcher 
      // 栈,先入后出 
      const targetStack = [] 
      function pushTarget(_target) { 
        if (Dep.target) targetStack.push(Dep.target) 
        Dep.target = _target 
      } 
      function popTarget() { 
        Dep.target = targetStack.pop() 
      }
      

      这里主要理解原型上的两个方法:depend 和 notify,一个用于添加依赖,一个用于通知更新。我们说收集“依赖”,那 this.deps 数组里到底存的是啥东西啊?Vue 设置了 Watcher 的概念用作依赖表示,即 this.deps 里收集的是一个个 Watcher。

      3、数据变化时如何更新——实现 Watcher 类

      Watcher,在Vue中有三种类型,分别用于页面渲染以及computed和watch这两个API,为了区分,将不同用处的 Watcher 分别称为 renderWatcher、computedWatcher 和 watchWatcher。

      用 class 实现一下:

      class Watcher {
        constructor(expOrFn) {
          // 这里传入参数不是函数时需要解析,parsePath略
          this.getter = typeof expOrFn === 'function' ? expOrFn : parsePath(expOrFn)
          this.get()
        }
        // class中定义函数不需要写function
        get() {
          // 执行到这时,this是当前的watcher实例,也是Dep.target
          pushTarget(this)
          this.value = this.getter()
          popTarget()
        }
        update() {
          this.get()
        }
      }
      

      到这里,一个简单的响应式系统就成形了,总结来说:Object.defineProperty 让我们能够知道谁访问了数据以及什么时候数据发生变化,Dep 可以记录都有哪些 DOM 和某个数据有关,Watcher 可以在数据变化的时候通知 DOM 去更新。
      Watcher 和 Dep 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观察者设计模式的实现。

      二、虚拟 DOM 和 diff

      1、虚拟 DOM 是什么?

      虚拟 DOM 是用 JS 中的对象来表示真实的DOM,如果有数据变动,先在虚拟 DOM 上改动,最后再去改动真实的DOM,good idea!

      关于虚拟 DOM 的优势,还是听尤大的:

      在我看来 Virtual DOM 真正的价值从来都不是性能,而是它 1) 为函数式的 UI 编程方式打开了大门;2) 可以渲染到 DOM 以外的 backend。

      举个例子:

      <template>
        <div id="app" class="container">
          <h1>HELLO WORLD!</h1>
        </div>
      </template>
      
      // 对应的vnode 
      { 
        tag: 'div', 
        props: { id: 'app', class: 'container' }, 
        children: { tag: 'h1', children: 'HELLO WORLD!' } 
      }
      

      我们可以这样去定义:

      function VNode(tag, data, childern, text, elm) { 
        this.tag = tag 
        this.data = data 
        this.childern = childern 
        this.text = text 
        this.elm = elm // 对真实节点的引用 
      }
      

      2、diff 算法——新旧节点对比

      数据变化时,会触发渲染 watcher 的回调,更新视图。Vue 源码中在更新视图时用 patch 方法比较新旧节点的异同。

      (1)判断新旧节点是不是相同节点

      function sameVNode()
      function sameVnode(a, b) { 
        return a.key === b.key && 
        ( a.tag === b.tag && 
          a.isComment === b.isComment && 
          isDef(a.data) === isDef(b.data) && 
          sameInputType(a, b) 
        ) 
       }
      

      (2)若新旧节点不同

      替换旧节点:创建新节点 –>  删除旧节点

      (3)若新旧节点相同

      • 都没有子节点,好说
      • 一个有子节点一个没有,好说,要么删除个子节点要么新增个子节点
      • 都有子节点,这可就有点复杂了,执行updateChildren:
      function updateChildren (parentElm, oldCh, newCh, insertedVnodeQueue, removeOnly) {
        let oldStartIdx = 0
        let newStartIdx = 0
        let oldEndIdx = oldCh.length - 1
        let oldStartVnode = oldCh[0]
        let oldEndVnode = oldCh[oldEndIdx]
        let newEndIdx = newCh.length - 1
        let newStartVnode = newCh[0]
        let newEndVnode = newCh[newEndIdx]
        let oldKeyToIdx, idxInOld, vnodeToMove, refElm
        // 以上是新旧Vnode的首尾指针、新旧Vnode的首尾节点
      
        while (oldStartIdx <= oldEndIdx && newStartIdx <= newEndIdx) {
          // 如果不满足这个while条件,表示新旧Vnode至少有一个已经遍历了一遍了,就退出循环
          if (isUndef(oldStartVnode)) {
            oldStartVnode = oldCh[++oldStartIdx] // Vnode has been moved left
          } else if (isUndef(oldEndVnode)) {
            oldEndVnode = oldCh[--oldEndIdx]
          } else if (sameVnode(oldStartVnode, newStartVnode)) {
            // 比较旧的开头和新的开头是否是相同节点
            patchVnode(oldStartVnode, newStartVnode, insertedVnodeQueue)
            oldStartVnode = oldCh[++oldStartIdx]
            newStartVnode = newCh[++newStartIdx]
          } else if (sameVnode(oldEndVnode, newEndVnode)) {
            // 比较旧的结尾和新的结尾是否是相同节点
            patchVnode(oldEndVnode, newEndVnode, insertedVnodeQueue)
            oldEndVnode = oldCh[--oldEndIdx]
            newEndVnode = newCh[--newEndIdx]
          } else if (sameVnode(oldStartVnode, newEndVnode)) { // Vnode moved right
            // 比较旧的开头和新的结尾是否是相同节点
            patchVnode(oldStartVnode, newEndVnode, insertedVnodeQueue)
            canMove && nodeOps.insertBefore(parentElm, oldStartVnode.elm, nodeOps.nextSibling(oldEndVnode.elm))
            oldStartVnode = oldCh[++oldStartIdx]
            newEndVnode = newCh[--newEndIdx]
          } else if (sameVnode(oldEndVnode, newStartVnode)) { // Vnode moved left
            // 比较旧的结尾和新的开头是否是相同节点
            patchVnode(oldEndVnode, newStartVnode, insertedVnodeQueue)
            canMove && nodeOps.insertBefore(parentElm, oldEndVnode.elm, oldStartVnode.elm)
            oldEndVnode = oldCh[--oldEndIdx]
            newStartVnode = newCh[++newStartIdx]
          } else {
            // 设置key和不设置key的区别:
            // 不设key,newCh和oldCh只会进行头尾两端的相互比较,设key后,除了头尾两端的比较外,还会从用key生成的对象oldKeyToIdx中查找匹配的节点,所以为节点设置key可以更高效的利用dom。
            if (isUndef(oldKeyToIdx)) oldKeyToIdx = createKeyToOldIdx(oldCh, oldStartIdx, oldEndIdx)
            idxInOld = isDef(newStartVnode.key)
              ? oldKeyToIdx[newStartVnode.key]
              : findIdxInOld(newStartVnode, oldCh, oldStartIdx, oldEndIdx)
            // 抽取出oldVnode序列的带有key的节点放在map中,然后再遍历新的vnode序列
            // 判断该vnode的key是否在map中,若在则找到该key对应的oldVnode,如果此oldVnode与遍历到的vnode是sameVnode的话,则复用dom并移动dom节点位置
            if (isUndef(idxInOld)) { // New element
              createElm(newStartVnode, insertedVnodeQueue, parentElm, oldStartVnode.elm, false, newCh, newStartIdx)
            } else {
              vnodeToMove = oldCh[idxInOld]
              if (sameVnode(vnodeToMove, newStartVnode)) {
                patchVnode(vnodeToMove, newStartVnode, insertedVnodeQueue)
                oldCh[idxInOld] = undefined
                canMove && nodeOps.insertBefore(parentElm, vnodeToMove.elm, oldStartVnode.elm)
              } else {
                // same key but different element. treat as new element
                createElm(newStartVnode, insertedVnodeQueue, parentElm, oldStartVnode.elm, false, newCh, newStartIdx)
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newStartVnode = newCh[++newStartIdx]
          }
        }
        if (oldStartIdx > oldEndIdx) {
          refElm = isUndef(newCh[newEndIdx + 1]) ? null : newCh[newEndIdx + 1].elm
          addVnodes(parentElm, refElm, newCh, newStartIdx, newEndIdx, insertedVnodeQueue)
        } else if (newStartIdx > newEndIdx) {
          removeVnodes(parentElm, oldCh, oldStartIdx, oldEndIdx)
        }
      }
      

      这里主要的逻辑是:新节点的头和尾与旧节点的头和尾分别比较,看是不是相同节点,如果是就直接patchVnode;否则的话,用一个 Map 存储旧节点的 key,然后遍历新节点的 key 看它们是不是在旧节点中存在,相同 key 那就复用;这里时间复杂度是O(n),空间复杂度也是O(n),用空间换时间~

      diff 算法主要是为了减少更新量,找到最小差异部分 DOM ,只更新差异部分。

      三、nextTick

      所谓 nextTick,即下一个 tick,那 tick 是什么呢?

      我们知道 JS 执行是单线程的,它处理异步逻辑是基于事件循环,主要分为以下几步:

      1. 所有同步任务都在主线程上执行,形成一个执行栈(execution context stack);
      2. 主线程之外,还存在一个”任务队列”(task queue)。只要异步任务有了运行结果,就在”任务队列”之中放置一个事件;
      3. 一旦”执行栈”中的所有同步任务执行完毕,系统就会读取”任务队列”,看看里面有哪些事件。那些对应的异步任务,于是结束等待状态,进入执行栈,开始执行;
      4. 主线程不断重复上面的第三步。

      主线程的执行过程就是一个 tick,而所有的异步结果都是通过 “任务队列” 来调度。 消息队列中存放的是一个个的任务(task)。 规范中规定 task 分为两大类,分别是 macro task 和 micro task,并且每个 macro task 结束后,都要清空所有的 micro task。

      for (macroTask of macroTaskQueue) { 
        // 1. Handle current MACRO-TASK 
        handleMacroTask()
        // 2. Handle all MICRO-TASK 
        for (microTask of microTaskQueue) { 
          handleMicroTask(microTask)
        } 
      }
      

      在浏览器环境中,常见的 macro task 有 setTimeout、MessageChannel、postMessage、setImmediate、setInterval;常见的 micro task 有 MutationObsever 和 Promise.then。

      我们知道数据的变化到 DOM 的重新渲染是一个异步过程,发生在下一个 tick。比如我们平时在开发的过程中,从服务端接口去获取数据的时候,数据做了修改,如果我们的某些方法去依赖了数据修改后的 DOM 变化,我们就必须在 nextTick 后执行。比如下面的伪代码:

      getData(res).then(() => { 
        this.xxx = res.data 
        this.$nextTick(() => { // 这里我们可以获取变化后的 DOM }) 
      })
      

      四、总结

      Vue源码学习之响应式是如何实现的

      到此这篇关于Vue源码学习之响应式是如何实现的文章就介绍到这了,更多相关Vue响应式实现内容请搜索NICE源码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NICE源码!

      免责声明:
      1、本网站所有发布的源码、软件和资料均为收集各大资源网站整理而来;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,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,从您的电脑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。 不得使用于非法商业用途,不得违反国家法律。否则后果自负!

      2、本站信息来自网络,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。一切关于该资源商业行为与www.niceym.com无关。
      如果您喜欢该程序,请支持正版源码、软件,购买注册,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。
      如有侵犯你版权的,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(邮箱:skknet@qq.com),本站将立即改正。

      NICE源码网 JavaScript Vue源码学习之响应式是如何实现的 https://www.niceym.com/26026.html